2025年10月9日,香港与印尼金融市场同步传来关于人民币的重磅消息: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升级版“人民币业务资金安排”正式生效,中国银行雅加达分行当日即依托该安排完成印尼市场首单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政策创新与市场实践的快速衔接,不仅印证了人民币跨境使用需求的持续升温,更彰显出其国际化进程的坚实步伐。 阅读量:12358
2025年10月9日,香港金融管理局“人民币业务资金安排”正式生效与中国银行雅加达分行首单业务落地形成精准呼应。这一政策创新与市场实践的同频共振,并非孤立事件——叠加此前跨境支付基建升级、双边货币合作深化等一系列动态,人民币国际化正以“政策-市场-基建-安全”多维度协同的态势,释放出层次丰富的积极信号,其全球货币功能与地位稳步提升。 阅读量:14174
为全面加强金融监管、优化金融服务、防范化解风险,金融监管总局修订形成《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高消费金融公司准入标准、强化业务分类监管、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
12月13日人民银行披露的数据显示,前11个月,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33.6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79万亿元。与此同时,前11个月贷款增量达21.58万亿元,已超去年全年。在货币政策总量和结构性工具合力支持下,金融助力实体经济恢复向好,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企业资金“获得感”也有所增强。
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91.2万亿元,同比增长10%,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3个和2.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7.59万亿元,同比增长1.3%,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6个和3.3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11.02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当月净投放现金1660亿元。
初步统计,2023年1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76.39万亿元,同比增长9.4%。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34.37万亿元
初步统计,2023年前十一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3.6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79万亿元。1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4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556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11万亿元,同比少增447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357亿元,同比少减291亿元;委托贷款减少386亿元,同比多减298亿元;信托贷款增加197亿元,同比多增562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203亿元,同比多增12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330亿元,同比多726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1.15万亿元,同比多4992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359亿元,同比少429亿元。
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
12月12日,中国银行研究院发布《2024年经济金融展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回顾了2023年全球和中国经济金融运行以及全球银行业运行情况,展望了2024年经济金融形势以及全球银行业发展趋势。
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718亿美元,较10月末上升706亿美元,升幅为2.28%。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其价值链长、关联性强、带动力大,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具有引领和支撑作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建设银行全行上下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步骤、分层次地把任务传导到基层,以优质金融服务做好“五篇大文章”。《今日建行》邀请普惠金融事业部牵头就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之普惠金融,以问答形式解读建设银行普惠金融的战略定位、规划布局、发展特点与典型案例。
为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广大金融消费者的获得感与满意度,金融监管总局督促引导大型银行主动倾听消费者心声,了解消费者诉求,持续强化科技赋能,优化金融供给,做好服务下沉,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各大型银行立足本行实际,推出系列惠民、利民举措,持续推动为民办实事工作取得新成效。
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下一步,如何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如何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新华社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功胜。